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中心资讯 > 康复常识

家长注意!自闭症家庭干预存在的误区

类别:康复常识 发布时间:2019-12-26 浏览:1969 次

孤独症孩子的家长心理容易走进几个误区,当然家长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

一是孩子有了问题,家长不敢也不愿承认,而是隐瞒实情,不敢面对这个事实。其实,这样的孩子及时进行早期干预是有可能融入正常生活的,如果孩子到了上小学的年龄还不能融入正常生活,这个孩子的一辈子就有可能毁了。

二是家长过分溺爱这样的孩子。面对着这样的孩子,家长不忍心让孩子再受到一点伤害,所以总是为孩子代办一切,这样无形中也就剥夺了孩子学习的机会。

三是家长面对这样的孩子过分心急,甚至会无谓攀比。每个孩子的情况不同,所以他们的学习进展情况也会不一样。家长急迫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这样的孩子取得一点进步哪怕是一点点都需要家长和孩子付出努力。所以,家长要相信自己的孩子。

家长如何做

核心提示:孤独症儿童需要训练和治疗,比如语言能力的开发、动作的训练,往往需要很长时间,孩子才能取得一点点进步。

其实,有的孤独症孩子可能是语言比较弱,也有的是情绪或认知,他们在某一方面稍落后于同龄正常的孩子,但其他方面很正常。这样的孩子通过早期教育的干预是有机会融入正常社会当中的,去享受这个年龄的孩子应该有的生活。

对于家长来说,要正视孩子、理解孩子、接受孩子、爱孩子、夸孩子。同时,自己也要不断地学习,多多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去帮助孩子。

家庭教育中的四大误区:
①早期发病症状被忽视,错失救治良机
父母们开始大都认为自闭是由于与孩子交流太少,甚至觉得是小时与爷爷奶奶住一起,忽略了对其进行语言方面的教育。而其实并非如此,自闭属先天发育障碍,具体病因不详,较多时可能与遗传有关,可以说是自闭是伴随孩子出生而来,并将伴随终身。

②认为自闭症孩子的教育是阶段性的,在教育准备上不够充分
很多家长以为孩子在经治疗半年、一年或两年后就会康复,可以去上正常的学校。真实状况是,自闭症并非像其它疾病一样治疗几个疗程就会痊愈,患者一旦被确诊为自闭症,对其的干预将会是伴随终生的。只是因为个体因素不一样,在干预的强度上会有轻重之分,不是阶段性的干预后就可以“高枕无忧”的。

③没有意识到干预训练需随时随地进行,付出耐心与毅力
很多家长认为只有在机构和学校中,面对老师时才是教育,领回家后就可以不用训练,可以松懈下来,大错特错!正确的做法就是醒来就开始训练,不管是谁面对孩子,都要采取科学的方法来进行训练,对孩子的教育须做到时时刻刻,随时随地进行。

④过于较真训练形式上的效果,而忽略训练背后的意义和目标
要知道,在运用方法的过程中,不可将手段与目标混淆。自闭症孩子的训练目标是为了提高他的社交能力,为此需要很多教育辅助媒介和各样方法手段,如教孩子画三角形,并不是为了把三角形画得有多好,而是为了提高在画三角形过程当中所体现的社交能力和水平,对他的主动的社交沟通表示赞同与肯定。而一些家长会将目标与手段混淆,以为是像正常学校没有障碍前提的孩子一样,要把三角形画得正式规范。刚刚开始训练的家长在这一方面可能出现问题较大,这里须提醒家长们多加注意。

搜索